10月10日,是国际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精神心理疾病防治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护和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作为我市唯一的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近年来,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人才、设备等资源优势,通过多方面宣传引导各界群众关注心理健康,同时将专业的诊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和浓浓的医者关爱带给精神病患者,为保障公众心理健康、提升全市精神心理疾病诊疗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积极救治维护社会稳定
9月29日,一名来自赣县梅林镇的肇事肇祸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近70天的治疗后,顺利从市三医院出院,乘坐该院免费接送车,回到梅林镇,由当地政府接管。
今年7月,该名男子因在赣县梅林镇恣意肇事、伤害行人车辆,被公安机关送往市三医院进行医学鉴定和救治。由于该名男子精神萎靡、眼神迷离、口齿不清,表现极似重性精神病患者,该院保卫科科长卢圣林立即为其办理手续,将该名男子收治入院,进行医学鉴定和治疗。
该名男子为“三无人员”,身上没有任何证件,身边又无亲友照料,对公安人员的询问表现茫然、答非所问,按照相关流程,根本无法办理入院手续。但若不及时收治,该名男子极有可能对周边造成再次伤害,也有可能耽误病情,为此,该院立即为其办理入院手续,安排医务人员对其进行照料。被确诊为重性精神病后,该院即为该名男子进行药物及精神康复等系列治疗,待其病情稳定、不再对社会构成威胁后,再交由梅林镇政府监管其康复治疗。
“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大部分患者无自知力,对公安人员的询问无法作答,我们很难掌握其年龄、病史、住址、监护人等信息,手续落不了地,救治便无从谈起。”采访中,卢圣林告诉记者,由于信息不全,手续无法及时办理,该院完全可以对病人置之不理,然而肩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该院对肇事肇祸的疑似精神病人大部分先行接收再补充相关手续。“这样的工作给医院本身添了许多麻烦,却能在第一时间杜绝疑似精神病人对社会造成伤害。”卢圣林说,今年国庆前,该院已为270余名肇事肇祸疑似精神病人开展了免费鉴定和救治,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注民生,及时为困难精神病患者实施有效救治,是市三医院一直肩负的社会责任。除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外,市三医院还将救治的网络覆盖到更多需要救治的困难患者身边。
2012年底,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人免费救治政策,市三医院成为首批免费救治市级定点医院。为落实该项民生工程,该院始终坚持主动作为,依托医院技术力量,组织专家下乡开展筛查、诊断,发放宣传资料;积极做好基层防治人员的培训工作,至目前累计培训县级医院转岗医生52名、护士51名、基层精防人员321名。同时,加大卫生支农力度,自今年9月起,定期安排业务骨干到各县(市、区)人民医院开展门诊坐诊、学术讲座、技术培训、临床带教等帮扶,帮助当地人民医院开展精神科诊疗业务,争取让更多重性精神疾病人享受救治政策。
据悉,至9月30日,该院今年共免费救治重性精神病人12165人次,其中门诊8751人次,住院3414人次。
2
提升水平延伸诊疗范围
近日,曾因患精神分裂症入住市三医院的患者小刘(化名)出院两个月后,来到市三医院复诊。由于每天坚持服药,未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小刘的康复情况稳定,精神状态良好。如今,她已在当地某大型超市通过应聘,成为该超市的一名播音员。
前不久,来自上犹的脑瘫患者小青(化名)终于实现了自主行走,迈进了学校的大门。小青因脑瘫导致高尖足,从小无法行走,在许多大型医院求医未果,不少医生劝其父母放弃治疗。去年,小青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市三医院康复理疗科,该院医生罗君亭为其实施独特的小针刀治疗,经过不到一年的治疗,小青足跟可以着地,也渐渐可以扶着墙走路了。如今,小青已渐渐融入校园生活,开始了新的人生。
小刘和小青的故事,在市三医院并非特例。如今,已有许多患者通过该院科学、系统的治疗融入社会、回到正常的人生轨道,而这一切,得益于该院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诊疗范围的不断延伸。
如今,走进市三医院,记者看到,在精神康复科,患者们或悠闲地画画、下棋、散步、阅读书报,或专心致志地学习舞蹈、音乐、手工制作、唱歌;在儿童精神康复科,有趣的感统训练和团体辅导课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在老年科,护士们为行动不便的患者翻身、洗头、喂饭,细致入微的服务让老年患者异常温暖……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其治疗需要特别的关爱、过硬的技术和漫长的康复。作为全市唯一的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市三医院将浓浓的关爱渗透到精神专科的发展升级和不断延伸中,渗透到所有医务人员细致入微的诊疗服务中,渗透到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中,着力构建完善的精神病诊疗体系,不懈致力于打造区域性高水平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院。
紧扣专科优势,近年来,市三医院积极加强人才培养和设备引进,着力推进精神、心理与睡眠、老年医学等学科发展,精神科、心理科被市卫计委评为全市第二周期医学领先学科。同时,大力加强亚专科建设,把心理治疗检测、精神康复作为重点发展学科,开设了孤独症治疗中心和康复理疗科等亚专科业务。如今,该院已形成了以精神心理学科为核心,覆盖老年、儿童和中青年等各年龄层次,诊疗服务延伸至精神、心理、睡眠、康复理疗等的综合型学科发展格局,为越来越多群众带来优质诊疗服务。
3
优化服务打造心灵家园
前不久,来自市中心城区的82岁患者王大妈,因腹部弥漫性持续疼痛、颜面双下肢水肿、十余天未进食入住市三医院老年科。经检查,王大妈被确诊为腹膜后纤维化、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慢性阻塞性尿路疾病。由于王大妈极度虚弱,该院值班医生和护理人员对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和护理,并反复研究治疗方案,对王大妈给予精准治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紧张监测和治疗,王大妈病情明显好转,腹痛、水肿等症状渐渐消失,大小便正常,逐渐脱离危险并稳定了下来。一个月后,王大妈病情完全康复并出院。
“刚入院时,我身体极度虚弱,已经十几天没吃没喝,我都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但是医生和护士24小时守护着我,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要不是有他们这么细致的服务,我想我真的扛不下来。”王大妈说,她的顺利痊愈,离不开市三医院医务人员细致、贴心的诊疗服务。
在发展过程中,市三医院严把医疗质量关,全方位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不仅及时对许多危急重症患者实施精准到位的救治,还积极走出医院,将优质的诊疗服务延伸到百姓家门口。
为更好地实施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该院专门设立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接送车,派出医务人员跟随接送车翻山越岭,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接送服务,将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带到精神病患者身边。至9月30日,该院今年共接送病人383人次,为边远地区病人以及其他就医不便的病人提供了极大便利。
为解决失能、行动不便老人的就医难题,该院还推出家庭保健业务,由该院医生与市中心城区社区老人签订《家庭保健服务协议》,定期上门为老人开展免费体检、慢病跟踪治疗和护理等业务,将优质医疗服务送上门,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