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0年6月发表于《赣南医学院学报》第30卷第3期413、414页)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在疑病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入组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使用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西酞普兰日量20 mg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前8周每周2次,后4周每周1次,共计20次,每次50min持续12周。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日量20 mg治疗1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 8、12周末分别进行90项症状清单( SCL-90)评分。结果:经4周、8周、12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减分比对照组更显著(P<0 .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西酞普兰治疗疑病症比单独使用西酞普兰治疗的效果更好,是治疗疑病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认知行为之类;疑病症;西酞普兰
【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779(2010)03-0413-02
疑病症是病因至今仍不明了的一类疾病。生物因素、心理素质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对疑病症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是精神科的一种常见病,在人群中其患病率占0 15‰。但实际人群中的患病率要高于这一数字,因有调查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门诊病人中约有4%~6%的人系疑病症。目前对疑病症的治疗大多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疗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为了进一步探讨最有效的治疗疑病症,本文使用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西酞普兰与单独使用西酞普兰治疗疑病症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l对象 80例均为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的住院治疗的疑病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CCM D-3)疑病症诊断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单号为研究组:用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西酞普兰日量20 mg治疗,其中男1 8例,女22例,平均年龄( 25. 2±5.6)岁,病程(1. 40±1. 22)年;双号为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日量20 mg治疗,其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 23. 5±5.4)岁,病程( 1.42±1.16)年。为了使患者能较好地配合心理检测和心理治疗,要求患者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年龄在60岁以下,且患者无痴呆等精神障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1. 2 方法研究组使用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西酞普兰日量20 mg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其主要目标是协助当事人克服认知盲点、模糊知觉、自我欺骗、不正确判断及改变其扭曲认知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鼓励患者尝试积极的应对行为,改变以往回避问题的消极应对行为。具体原则如下:(1)明确治疗目标。(2)医生首先应表明对病人体验症状的痛苦等事实医生完全接受,并提出可能的替代性解释。(3)同病人讨论对健康的焦虑与躯体症状的联系。(4)盘诘和检验病人的威胁性负性信念。(5)改变回避性行为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前8周每周2次,后4周每周1次,共计20次,每次50min持续12周。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日量20 mg治疗12周。
1.3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在入组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末分别进行90项症状清单( SCL- 90)评分。
1.4统计方法所得资料采用x2、t检验统计分析。
2结 果
SCL- 90评分比较:入组时两组患者SCL- 90的各项因子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4周、8周、12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减分均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疑病症是一种多维的精神病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症状,而是一系列症状构成的连续谱。一方面过度关心健康,担心和害怕得病,另一方面坚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因而经常处于烦恼和抑郁的状态[1]。疑病症患者的心理特点是存在严重的疑病观念,过度关注各种躯体不适,过度担心疾病与健康。极度恐惧死亡等疑病心理[2]。同时极易接受暗示,尤其对疾病与健康的暗示[3]。认知作用解释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其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与疾病有关的联想和记忆,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非常强烈而敏感。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对其情感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能扰乱患者精神的东西,主要是患者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和评价。
认知行为治疗源于Beck的认知治疗,该疗法理论依据是患者的错误观念或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常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治疗的重点在于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背后的认知根源——不合理信念。重塑患者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以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4-5]。正是由于不良的认知过程与疑病症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清心理问题。改变以往非理性的认知观念,敢于接受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困难。逐渐接受医生的解释及治疗方法,建立理性的认知观念,学会新的应对方式,更好地适应社会。认知行为治疗其主要目标是协助当事人克服认知盲点、模糊知觉、自我欺骗、不正确判断及改变其扭曲认知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鼓励患者尝试积极的应对行为,改变以往回避问题的消极应对行为,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国外的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疑病症有效的治疗手段,并能提高疾病的整体疗效,改善预后[6]。本组研究针对协助当事人克服认知盲点、模糊知觉、自我欺骗、不正确判断及改变其扭曲认知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鼓励患者尝试积极的应对行为,改变以往回避问题的消极应对行为,结果显示在治疗4周、8周、12周末,研究组SCL- 90中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减分均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表明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比单一药物更快、更有效的缓解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不良情绪。进一步说明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较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好。本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西酞普兰治疗疑病症比单一西酞普兰治疗效果更好,是治疗疑病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钟友彬.现代心理咨询[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8 44
[2] 郭克锋,关菊香,朱银星.神经症患者MM PI-B测试结 果分析[J].现代康复,2000, 4(12): 1814- 1815.
[3] 黄永新.神经症患者人格与心理症状相关性的性别差 异[J].现代康复,2001,5(12上):86
[4] 丁冬红,何海霞,吴殿龙.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 ,14: 298
[5] 徐文炜,Ellis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抑郁症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 ,16 205- 206
[6] Bleichhardt G,Tmm er B,RiefW. Ccgn 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 r pa tentsw ith mu ltple soma f01m symptom s arandcm 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terthry care[ J]. Psychoscrm at:c Research 2004 56(4):
449-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