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10年发表于《实用临床医学》第11卷 第10期 110-112页)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个性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版(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 Q)对7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诊断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70例正常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父母多表现为低情感温暖和理解,高严厉和高拒绝、否认,其个性特征表现为高神经质、高内倾性(均P< 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个性缺陷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有关。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症;个性特征;父母;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149(2010)10-0110-03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且在青少年的诊断应用中已被广泛接受[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有不断上升和发病年龄更小的趋势,其终身患病率达到15%~20%,接近于成人,复发率高达40%~70%[2-4]。抑郁症不仅给个体和家庭带来痛苦。也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抑郁症患者的发病与其自身的个性特征有很大的关系。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大的影响。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即父母的教养观念、行为及其对孩子情感表现的一种稳定的组合方式)对其子女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其父母在教养方式方面是否有独特性?本文就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个性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抑郁症组: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康复中心门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70例,男34例,女36例,平均年龄(19. 78±4. 21)岁。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 Ⅲ)抑郁症发作的诊断;②年龄16~25岁;③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④无严重躯体疾病;自幼大部分时间与父母一起生活。
对照组:同事、朋友、亲戚的孩子或他们孩子的同学70例,男3 1例,女39例,平均年龄( 19.52±3. 77)岁。入组标准:①年龄16~25岁;②无严重躯体疾病;③目前精神状况良好,既往无精神疾病史;④自幼大部分时间与父母一起生活。
1.2研究方法
抑郁症患者经主治以上医师确诊后。开出检测申请单。由研究人员给其发放问卷。指导其填写完毕并收回。对照组则由研究人员到研究对象的家中发放问卷,指导其填写完毕并收回。
1.3调查项目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该量表有88个项目,分别由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性4项因子组成[5]。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 BU)[6]:由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行为两部分组成,共有66个条目:父亲包含6项因子。依次为Fl情感温暖、理解:F2惩罚严厉;F3过分干涉;F4偏爱;F5拒绝否认;F6过度保护。母亲包含5项因子。依次为M1情感温暖理解;M2过分干涉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严厉:M5偏爱。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 2组EPQ各因子比较见表1。表1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的神经质量表分高,内外向量表分低(P<0.05),说明抑郁症患者基本人格特征为高神经质、高内倾性。
2) 2组EM BU评分比较见表2。表2结果显示:除了父母的偏爱、父亲的过度保护。其余各项因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现在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均比较疼爱。
表1 2组EPQ各因子比较
组别 |
n |
精神质 |
内外向 |
神经质 |
掩饰性 |
抑郁症组 |
70 |
55.76±3.411 |
41.79±10.989 |
60.36±3.279 |
41.61±3.899 |
对照组 |
70 |
45.67±3.408 |
6.033±3.086 |
43.67±5.067 |
39.67±2.943 |
t |
|
3.944 |
5.169 |
5.821 |
0.228 |
p |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2 2组EMBU各因子比较
组别 |
n |
父亲 |
|||||
F1 |
F2 |
F3 |
F4 |
F5 |
F6 |
||
抑郁症组 |
70 |
40.00±2.540 |
17.12±1.589 |
20.38±1.030 |
11.86±1.378 |
10.74±1.033 |
10.38±0.938 |
对照组 |
70 |
50.40±1.392 |
16.20±1.095 |
18.87±0.985 |
11.64±1.926 |
7.67±0.727 |
9.33±0.926 |
t |
|
7.509 |
1.726 |
2.226 |
0.401 |
2.696 |
0.223 |
p |
|
<0.01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组别 |
n |
母亲 |
|||||
M1 |
M2 |
M3 |
M4 |
M5 |
M1 |
||
抑郁症组 |
70 |
39.32±3.797 |
37.11±2.263 |
15.71±1.845 |
14.50±2.155 |
11.64±1.414 |
39.32±3.797 |
对照组 |
70 |
56.47±2.053 |
30.47±1.506 |
9.73±0.671 |
9.87±0.623 |
11.47±1.831 |
56.47±2.053 |
T |
|
8.289 |
3.892 |
4.816 |
2.975 |
0.158 |
8.289 |
p |
|
<0.01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在教养方式方面表现相似。均突出选择拒绝、惩罚、严厉、干涉、过度保护等关心少而管束多的控制手段。较少使用情感、温暖、理解、信任和鼓励。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多数学者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发育及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教养方式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7]。父母的理解,温暖与拒绝,否认是一个维度的两极,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接触,内化父母的态度,形成对自己和外界的感知。父母通过对孩子的理解,经常表达情感温暖。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可以帮助孩子肯定自己、信任外部世界。如果孩子能经常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支持。经常得到赞扬、肯定。使其对自己的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建立自信,形成外向、情绪稳定、富有进取心、适应环境能力强的性格特点。相反,当孩子总是被拒绝、被惩罚、被否定而产生自我表现绝望、自卑、情绪压抑、无价值感时。孩子会认为自己不被接纳、没有用,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回避行为,对外界不信任,遇事不与人沟通。另外父母过度干涉、保护会阻碍孩子独立性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孩子形成内向、缺乏信、情绪不稳定、过分自我约束、依赖性强、胆小怕事等不良的个性特征。
本研究EPQ的测试结果正好说明了上述问题,抑郁症患者明显表现为内倾性高神经质的个性。相关分析表明,该个性特征的形成与父母的拒绝、惩罚、过分干涉、保护等不良的教养方式呈正相关[8-9],这样的结果说明患者不良个性的形成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导致的。艾森克把神经质用于描述人格的一个维度,反应了个体把世界体验感受为有威胁的、或令人痛苦的程度[10]。高神经质的人倾向于体验许多负性的情感状态。许多学者认为。人格与抑郁症之间有着复杂的相关性,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性格基础是自卑、压抑、自我评价低、胆小怕事、依赖等[11-12]。本研究中。抑郁症患者儿童时缺少父母情感的温暖和理解,长期以来形成了孤独内倾的人格特征。父母的严历和过多的惩罚,甚至对一些正常的合理的欲望或要求也予以盲目否定回绝,从而严重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产生自卑、压抑、无位置感。因此,对正常的青少年父母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性知识学习,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纠正其不正当的教养方式是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发病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舒明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 31:129 132.
[2] Milin R,Walker S,C how J. Major depressive chsorder inado- lescence:a hriei review of the recent treatment literature[ Jl.Can J Psychiatry, 2003, 48(9):600- 606.
[3] Park R J,Goodyer I M.Cliniral guiclelin es for d epressive disorde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 Eur Child Adolese PsTr,hiatry, 2000,9(3):147- 161.
[4] Parker G,Roy K.Adolescent depression:a revlew[J]]Aust NZ J PsyChiatry, 2001,35(5):572 580.
[5] Eys enck H J,Eysenck S B G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版[M]龚耀光,译.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1-4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6} 167.
[7] 候淑军,傅茂笋,李军医学生学习成绩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 21):155- 156.
[8]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 59.
[9] 梁家国,朱玉英,王秀英,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状况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76- 178.
[10] 陈朝阳.人格因素与抑郁症[Jl.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f41:39G 391.
[11] 郑瞻培。实用精神疾病诊疗手册[M].2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179
[12] 姚芳传.情感性精神障碍【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