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亲属认知教育的效果。 方法 将1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亲属随机分为观察组50名和对照组50名。对照组1次/周进行集体健康教育讲座。观察组一对一个性化健康教育。采用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内容,对患者陪护亲属进行认知教育,观察记录患者自杀、外走、伤人、毁物行为;并于出院前1d对陪护亲属进行疾病认知调查。结果 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组对疾病的概念、疾病的治疗、疾病的转归、疾病的预防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患者自杀、外走、伤人、毁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亲属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能提高陪护亲属的认知能力和遵医行为,提高监护质量,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陪护亲属、个性化健康教育、认知能力、监护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病程多迁延,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人的50%左右,慢性精神病院病人的60%左右[1]。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病人及家属对住院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精神科开放病房入住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易出现自杀、外走、伤人、毁物现象,使患者陪护亲属感到非常焦虑和不安,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陪护亲属对精神疾病的健康知识需求也越发强烈为此[2],选择了2007年5月—2008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名,分成2组分别进行个性化和集体健康教育,分析患者陪护亲属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7年5月—2008年5月,在我科开放病房住院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陪护亲属为对象。入组标准:(1)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陪护亲属知情自愿参加。(3)小学以上的文化程度。患者男46例,女54例,年龄13-70岁,病程3个月至20年,平均(1.9±1.8)年。陪护亲属100名,男60名,女40名,年龄20—72岁(43.8±11.0)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9名,高中15名,初中32名,小学34名。职业:农民73名,打工12名,经商8名,干部4名,工人2名,其他1名。与患者关系:配偶38名,父母54名,子女3名,兄弟姐妹2名,其他3名。将陪护亲属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患者也相应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50名。两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与患者关系、病情、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集体健康教育方法。 固定一位主管护师于每周五15.00—16.00在示教室组织患者、陪护亲属进行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讲座、发放小册子、动作演示。内容包括:(1)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发病率、常见症状。(2)规范化治疗的分期(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3)药物治疗及药物的保管、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处理以及预防等(4)常规护理措施。(5)急性进展期,约束保护带的使用。(6)出院后定期随访的重要性、功能锻炼和社会的回归。
1.2.2 观察组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由主管病床的主管护师每天采用一对一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方式,针对疾病的知识和患者不同时期病情进行讲解,发放针对病人疾病的小册子,动手操作,现场指导直到掌握,30min/d。内容包括[3] :(1)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发病率、发病机理、常见症状、对于此病人还有可能潜在的症状。(2)规范化治疗分期,急性治疗期是药物逐渐加量的过程,当血液里的药物浓度达到一定值时,药物才能起疗效,每种药物的血药浓度是不同的。不断的加量,达到峰值时,药物就在高量下维持治疗,这就是巩固治疗期,随着症状的消失,药量慢慢减少,及是维持治疗期,让患者对服药不产生抵触情绪,消除患者的畏惧,减轻监护难度。(3)患者现阶段的症状,评估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根据安全隐患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安全措施,教会陪护亲属约束带的使用方法。约束治疗是一种行为治疗,能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有效防止病人治疗不合作,减少自杀、外走、伤人、毁物的发生,不会给病人造成伤害,(4)告之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首要性,药物的保管、督促患者服药,让患者养成自觉服药的好习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量,制定分期治疗的时间,讲清口服药和注射药的作用机理、种类、用法及不良反应。哪些辅助检查必须做,多长时间做一次。(5)指导陪护亲属建立合理的饮食(6)每次留一定时间为陪护亲属答疑。(7)患者即将出院,陪护亲属要为患者考虑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消除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心理,制定合理的休养计划,逐步回归社会和家庭。(8)互通信息,出院后每15天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情况及陪护亲属依从性存在的问题给予解答。
1.2.3 统计学法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陪护亲属对精神分裂症认知的比较
表1 两组陪护亲属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比较
分,s±s
组别 人数 疾病的概念 疾病的治疗 疾病的转归 疾病的预防 |
对照组 50 8.63±2.44 9.51±3.03 7.33±2.13 7.13±1.98
观察组 50 16.67±2.93 17.73±2.09 14.40±2.14 14.02±2.01
t 14.91 15.79 16.56 16.78
P <0.01 <0.01 <0.01 <0.01
2.2 两组患者自杀、外走、伤人、毁物发生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自杀、外走、伤人、毁物发生率比较 例次(%)
组别 例数 自 杀 外 走 伤 人 毁 物 已遂 未遂 行为 企图 行为 倾向 现象 倾向 |
对照组 50 1(2.0) 6(12.0) 21(42.0) 33(66.0) 14(28.0) 15(30.0) 12(24.0) 13(126.0)
观察组 50 0(0) 0(0) 6(12.0) 11(22.0) 3(6.0) 3(6.0) 2(4.0) 2(4.0)
χ2 1.01 6.38 11.42 19.64 8.58 9.76 8.31 9.49
P >0.05 <0.05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3 讨论
3.1 个性化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陪护对精神分裂症知识的掌握。表1显示,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与传统集体健康教育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由于精神分裂症是慢性病,病程迁延几十年,反复住院,会使陪护亲属产生懈怠情绪,甚至放弃治疗。
难以为患者的家庭康复和护理提供有良好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带来不利影响。<,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个性化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陪护亲属的主观能动性,倡导遵医行为,提高依从性。通过直接传授,发放资料,解答难点、疑点,演示操作增添陪护亲属对知识的学习兴趣,由原来被动式的不愿意转为主动式的积极参与学习,对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全面、系统、详实的了解。由于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改变他们对精神病人的态度,使他们在家庭中不再受岐视和排斥[4],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照顾,有利于帮助患者康复和回归社会。
3.2 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陪护亲属的监护质量,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健康教育是精神分裂症综合治疗中重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患者陪护亲属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能精确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从疾病治疗、护理、预防的角度出发,针对危险因素,重点讲解有效的预防措施,使医护与陪护双方达成一致的共识,保障了陪护亲属对病人的安全监管。当患者自由出入病区时,其陪护亲属高度重视,形影不离,避免患者有机可乘。当患者行为难予控制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同时加强沟通,增进亲和力,影响患者的行为,从而提高了监护质量,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减少患者自杀、外走、伤人、毁物上有显著效果。表明个性化健康教育在监护质量,控制意外事件发生上更为理想。
本研究发现,不同文化层次的陪护亲属对健康教育的要求不相同,对个性化健康教育接受能力不同,对疾病的诊断、系统正规治疗时间、使用何种药物及药物使用剂量,药物不良反应的态度、辅助检查的必要性的认识也不同。要大力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开展精神科知识的普及,才能有效提高全民预防精神疾病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 精神病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2] 邱吉玲,邱新建.黄萍等.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亲属实施认知教育的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07,22(19):61-63
[3] 段百芝,徐晓荣,冯晓英.精神科健康内容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学报,2001,22(1):76
[4]崔小媛,王怀英. 精神病患者陪护亲属认知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