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情感障碍是指首发于老年期,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精神障碍。本病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之一。病因可能与肌体老化,特别是大脑的老年性退化性改变有关,及老年期频繁遭受的精神挫抑有关。
老年期情感性精神障碍在慢性疾病患者及残障人士如关节炎和中风患者当中尤其普遍,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悲伤的情绪(尤其是发生在上午时间),对日常生活不感兴趣,体重减轻和食欲不振,失眠、经常想到死亡并可能自杀。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疑病性及妄想性:疑病内容以涉及消化系统症状多见,尤其便秘,胃肠不适最常见,这是早期症状之一。或常以某一种不太严重的躯体疾病开始,角膜炎之后担心双目失明,尽管眼疾日趋好转,但忧郁却与日俱增。妄想型则以疑病妄想及虚无妄想最为典型。
2、激化性:常见于50―65岁初发者,往往是严重忧郁的继发症状。表现焦虑恐惧,终日担心将遭遇不幸或大祸将至,以致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失眠,喋喋不休地诉述不适体验和“悲惨境遇”,悲观严重者可产生自杀企图。
3、躯体化症状:以植物神经障碍或有关内脏功能性障碍为主要表现,如厌食、腹部不适、便秘、体重减轻、胸闷、喉部堵塞感、头痛和其它躯体各部的疼痛、性欲丧失、失眠乏力等。在这许多的状况中,以找不出器质性背景的头痛及其它躯体部位的疼痛为常见。此外,周身乏力和睡眠障碍也是常见症状,因此对具有各种躯体不适诉述,尤以各种疼痛而又查不出相应体征,或具有持续疑病症状的老人应考虑忧郁症的可能。
4、迟滞性:多数表现为闷闷不乐,兴趣索然,动作迟缓,问不即答,即使回答也是声低言简,行动迟缓。
5、自杀倾向:据报道老人有55%的病例在忧郁状态下自杀,自杀往往发生在有躯体疾病的情况下,且完成率高。导致自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孤独、疑病症状等。
很多人认为以上问题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事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早期认识到这种疾病,才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临床上,对老年期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常在心理治疗的同时,选用一种抗忧郁剂,如氯丙咪嗪、百忧解等。一般情况下,两周即可见效,也有长至3到4周者,持续服药时间视临床情况而定,一般持续3―6个月。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期情感性障碍的绝对人数和比例必将相应增长,情感性障碍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关心身边的老年人,让他们有一个安心快乐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