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提高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注心理精神需求,在家庭生活、学校、工作单位、社区等环境中,营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良好氛围,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水平。
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而在大多数国家中,只有不到2%的卫生保健资金用于精神卫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滥用酒精导致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简单、可负担得起的治疗或护理。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10月10日下午3点,在睡眠科活动室内,组织患者开展了“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主题健康讲座。
章志娟医师就常见的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及睡眠障碍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进行了耐心的讲解和宣传,并且指导家属掌握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护理技巧和沟通技巧。整堂课,大家听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常见心理问题
焦虑症:
焦虑是面对危险或压力时的一种正常反应;强烈、过度和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有可能演变成焦虑症;我国焦虑症患病率达4.98%。
抑郁症: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情绪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且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强迫症:
强迫思维反复出现(例如怀疑门窗没关而反复检查);为减轻这种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强迫行为。
社交恐惧症:
社交焦虑是正常现象,但社交恐惧症则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感到强烈的恐惧和忧虑,同时或伴有心悸、恶心和出汗等身体症状;会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况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躁郁症:
情绪不稳定,时而亢奋、时而激动暴怒、时而消极;全世界有约6000万人受这种症状影响;复发率较高。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1.强调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2.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3.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4.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5.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6.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7.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8.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9.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10.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健康讲座结束后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参与团体活动,医务工作人员带领住院患者开展了趣味心理测试、心理减压放松小游戏、分享感受等活动,帮助患者掌握释放压力,排遣负面情绪等心理调适的方法。
通过精神卫生日主题活动,睡眠科衷心希望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回归社会,加强家庭支持,降低病耻感。同时也呼吁全社会提高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促进公众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睡眠科 廖祥燕)